新闻中心

News Center

首页
>
新闻中心
>
公司新闻
咏邛古诗里的酒礼酒俗
日期:2023-07-30 09:55:29 点击:770
我要分享:

咏邛古诗里的酒礼酒俗

| 傅尚志历代诗人词家写下了许多咏诵邛崃,咏诵卓文君司马相如,咏诵邛酒的诗词。

其中,有不少诗词描绘了古代邛崃的酒礼、酒俗。这些酒礼、酒俗,像一幅幅鲜活动人的

小品画卷,意蕴悠长。


【箪食壶浆迎达官】

宋代接待客人的礼节繁多,其中之一是迎客。迎客之礼,从相关诗词看,其档次有高低之分。

但不论档次高低,都离不开酒。真是无酒不成礼。

壶浆故父老,应在半途迎。这是宋朝翰林学士范镇在《送文与可通判邛州》,即送文同

到邛州担任通判,协助州守处理政务而写的一首送别诗。文同从京城尚书省郎官下派地方担

任通判,职务略次于州府长官、居政府二把手,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。对

上级委派的显贵,邛州州府长官按规矩必然要率领下属官员和地方上有身份、有名望的父老

乡亲,端着名贵的食品,提着盛满美酒的壶罐,捧着酒杯,到文同进入临邛境内半途上去欢

迎接待。用美酒、美食,半途迎接新官上任,以解新官旅途饥渴劳顿,既实惠,又显诚挚热

诚,在觥筹交错中,迎者与被迎者皆大欢喜。过家礼耆旧,接境跪壶浆。(梅尧臣《送

李才元学士知邛州》)李才元,成都华阳人。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,任职秘阁校理,因清正

廉洁,委派到临邛任知州,官职比通判高一级,属地方政府一把手,加之李才元是位具有年

高德劭、位高权重双重身份的官员。所以,对他的迎接规格自然要比通判高一格,即州府众

官员和地方贤达绅士既要到成都府与邛州地界相连的地方去迎接,又要行跪拜礼,参见知州

大人,再双手献上美酒,以示问候欢迎。其场面之大,气氛之热烈,非迎接通判的场面、气

氛可比。以美酒美食在半途、在接境处迎接莅临本地的高官显贵非宋朝独有。与邛崃密切相

关的历史文献《司马相如列传》就记载了献牛酒以交欢的礼节 :司马相如受到汉武帝的

信任重用,委派担任中郎将,建节往使西南夷。至蜀,蜀太守以下郊迎,县令负弩矢先驱,

蜀人以为宠。于是卓王孙、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。古时,牛和酒常常作为不可

分割的重要物品,用来或慰劳,或赏赐,或馈赠功成名就之人和重要客人。所以,王安石在

《送文学士倅邛州》诗中有忽乘驷马车,牛酒过故乡之句。该诗句借典司马相如的故事,

又告知我们宋朝各地迎送官员的礼节少不了酒,少不了食的习俗。


【衣物换酒尽醉归】

鹔鹴买醉四壁立,中夜同温合欢衾。这是清代诗人杨燮在《文君当垆处》凭吊时写下的

诗句。鹔鹴买醉,疑是从李白鹔鹴换美酒演绎而来。典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驰归成

都后,因相如家居徒四壁立,生活拮据,又不改嗜酒性情,将自己的名贵大衣鹔鹴裘,

拿到酒肆换酒,和卓文君开怀畅饮,尽兴而归,过了一个甜蜜难忘的夜晚。后世即以鹔鹴

买醉,或鹔鹴换美酒,或貂裘换酒形容名士或富贵者的风流豪放。鹔鹴买醉

物物交换这一经济贸易行为在酒俗上的一种体现。以物换酒的风情民俗,不仅西汉存

,其他朝代也流行,尤以唐代更盛。李白诗云 :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。

(《将进酒》)杜甫诗云 :朝回日日典春衣,每日江头尽醉归。(《曲江二首》)李杜

诗句虽然夸张,但既表现了名士风流大不拘的风尚,又折射了衣物换酒习俗的盛行。为了喝酒

、过瘾,那些离岗退休、手头又不富裕的官员,也会卖我所乘马,典我旧朝衣。(白居易

《晚春沽酒》)朝衣闲典尽,酒病觉难医。(齐己《哭郑谷郎中》)记得 20 世纪 50

代,我家乡有一群喜欢喝二两的老辈子,常在耕作之余,带上一些麦豆之类的什物去县城小酒

店换酒喝。每次喝上一杯两杯,用花生米、汲胡豆、豆腐干下酒,吃得红光满面,精神抖擞,

十分惬意。也许这既是物物交换的发展变化,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酒俗生活方面的

一种写照。


【翠娥侍酒】

唐朝是一个崇尚美酒的时代,朝野上下、城市乡村,其官宦酬酢,士人交往,豪侠聚会,平民

沟通,都会把酒当作媒介,来传递自己的感情信息,抒发内心的情趣寄托,化解疑难问题。刘

禹锡诗云 长安百花时,风景宜轻薄。无人不沽酒,何处不闻乐。(《百花纾》)刘诗把

唐代都城长安的世风酒貌活灵活现地勾勒出来,也是唐朝饮酒风俗的典型代表。许诨《闻州中

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》云 :箫管筵间列翠蛾,玉杯金液耀金波。白居易《红楼宴别

》:楼中别曲催离酌,灯下红裙间绿袍。唐末五代词人韦庄词云 :翠蛾争劝临邛酒,纤

纤手,拂面垂丝柳。可见唐代无论因公还是因私宴饮,都有邀请翠娥的风俗。


【自带酒水郊外饮】

古人,尤其是古代诗人词家喜欢自带酒水在郊外旅游饮酒,在享受玉液琼浆或清酒浊酒的同时,

享受山川形胜、绿树红花等美景。宋代魏了翁在临邛讲学时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:负瓮城边

闲日月,翻杯门上几春秋。(《用李致政韵题临邛陈氏所居吕仙所留回道人来四字》)

末至相如独后,对山樽劝酬多又。(魏了翁《水龙吟》)无独有偶,陆游流连邛崃山水,

也常常把酒孤亭半日留,西岩独擅鹤山秋。(《西岩翠屏阁》)古人喜欢在郊外山村旅途

饮酒,固然是追求一种情趣,但邛山千载秀的吸引,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外因。在这

样的环境里饮酒,美酒使人陶醉,美景使人动情,酒景交融,必然会增添无穷的韵味和激发诗

人更多的灵感,写下更多更好的诗词佳句。宋代三仕邛州州官的文同就说 :擎酒揖大野,

指饮一欣忭。(《邛州赏丰亭》)携琴秀野弹流水,没席芳州咏落霞。(《邛州东园晚

兴》)城市压尘土,高原聊振衣。……因成求好景,更就野桥归。(《郊外》)清代徐绍

斗说,在山村饮酒,还有一奇:树色倒涵杯面绿,晴光微晕醉颜红。(《辛酉清明日踏青

至读书台》)古代文人墨客自带酒水去郊外冶游的饮酒习俗,也许是既重物质享受、又不舍精

神追求的一种选择吧?比那种不择环境、有酒就饮的俗饮,是不是要略胜一筹呢?


【离群独酌也释然】

俗话说,一人不饮酒,二人不打牌。其实,这一俗话有点偏颇。现实生活中,我常见人独自饮

酒。如,早晨在奶汤面馆,就有人就着一碟红油鸡片,一碗奶汤面,一杯白酒,边慢慢咀嚼鸡

片,边喝一口白酒,再搛一筷面条,旁若无人,专注于酒于肉于面的神态,颇为怡然自得。又

如,有的地方,在公共场合,也有两人洗好麻将的一色牌,或筒子,或万字,然后你摸一张,

我拿一块,按约定,比大小,定输赢,那情那景,叫人只有侧目而视,唯恐惊了局中人。

其实,离群独酌还是古时一种饮酒风情。宋代在邛州头两次任通判、第三次任知州的文同,就

曾留下《县楼独酌》的诗文,公告他独酌的原因是向晚无公事,身如太古闲,环境是

楼明夕照,樽酒对南山,心情是放意利名外,游心天地间。虽然文同生来不能饮,到

此学酡颜,但却释放了一天繁忙的公务压力,在满天晚霞、南山含黛的良辰美景里自斟自饮

几杯佳酿,顿感浑身自由愉悦、心旷神怡。这样的独酌,岂不快哉!清代邛州举人胡璠,对独

酌情有独钟。《登平云亭题壁》记载了他对独酌的感受 :蹑屐携壶意独殷,登高盛事竟离群。

……一声孤磬冲烟上,搔首亭前对夕曛。胡老先生虽无文同知州那么旷达闲适,但借夕曛

浇自己心中块垒、减少点愁情烦事,不也是离群独饮的乐事吗?

离群独酌也释然的典型代表,非唐代李白莫属。李白一生官场失意,诗坛得意,酒场得意,有

时也会《月下独酌》,他把独饮之事,变成了千古佳句,绘成了千古画卷 花间一壶酒,独

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饮成三人。虽然月亮不会饮,那也不要紧,重要的是理解和参与。

我歌月徘徊,我舞影零乱。彼此步调渐趋一致,这难道还不值得安慰、值得欣喜吗?


【城乡酒肆旗高挂】

昔时,城乡酒肆的主要标识是一面大小不等、颜色有别的旗帜,又称酒旗、酒幌子、酒招牌。

酒旗成为酒肆一件不可或缺的物什,也是一道十分抢眼的风景。邛崃城乡酒肆酒旗的挂法略有

不同,带来的韵味不同。

城里的酒肆:一竿旂筏筏,满座皆欣欣。(熊维芳《临邛沽酒》)旂,即旗,古代有铃铛

的旗子,插在门前,上书醒目的字,风一吹来,旗子筏筏飘扬,铃铛随风随旗叮当作响,

能不让人注目聆听吗?

乡村酒肆有的在树林边,有的在溪水旁,酒旗挂法也因地制宜、形式多样。如:卓氏家临锦

江滨,酒旗斜挂树头新(姚氏《竹枝词》)。又如:此日恬熙风物好,酒帘高挂曲溪隈。

(兰之清《马湖营》)。再如,杨柳青青酒店门,阿郎吹火妾开樽(王叔承《竹枝词》),

指点菖蒲作刺花,酒旗蹁跹留人处(徐黎献《临邛道》)。城市酒肆,酒旗混杂在其他行

业的幌子里,铃铛声交融在街上喧哗声中,虽然热闹繁华,但却少了几分清新、自然、宁静。

乡村的酒肆、酒旗,与绿树、弯弯的流水交相辉映,如诗如画,更令人神清气爽,更令诗人

词家向往。


酒旗,作为酒肆必备的标志,成为酒业经营习俗。宋人洪迈的《容斋随笔》作了这样的考证

“今都城与郡县酒务,及凡鬻酒之肆,皆扬大帘于外,以青白布数幅为之,微者随其高卑大小,

村店或挂瓶瓢,标帚秆,唐人多咏于诗。然其制盖自古以然矣。《韩非子》云 :‘宋人有沽酒

者,斗概甚平,遇客甚谨,为酒甚美,悬帜甚高,而酒不售,遂至于酸。所谓悬帜者此也’。”

邛崃城乡酒肆均高挂酒旗、酒帘,没有悬挂瓶瓢、标帚秆,应是一种变化,也是酒业发展和繁荣

的反映。